快读屋【kuaiduwu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修行宝典》最新章节。
当我们翻开西方编纂的世界史教材,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叙事:公元15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史是欧洲的“中世纪黑暗”与东方的“停滞不前”,直到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才由西方开启现代文明的新纪元。这种精心构建的“线性进步史观”背后,隐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——通过系统性淡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,将人类文明的现代转型简化为西方文明的单极演进,进而在精神层面完成对其他文明的降维打击。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,远甚于坚船利炮的物理征服,它试图从根本上动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的价值认同。
17世纪的伦敦皇家学会曾流传着这样的惊叹:“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掌握了高炉炼钢技术,而我们的祖先还在森林里茹毛饮血。”然而这种客观认知很快被殖民扩张的利益需求所扭曲。西方传教士在明末绘制的《坤舆万国全图》中,尚将明朝标注为"声教文物,东至日本,西至古里,南至暹罗,北至鞑靼,莫不尊亲"的文明中心;但到了鸦片战争前夕,黑格尔却在《历史哲学》中宣称“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,只是君主专制的重复”。这种认知倒错的背后,是殖民主义者通过学术造假进行的文化斩首——他们需要将东方文明贬低为“停滞的帝国”,才能为自身的侵略行径披上“文明开化”的合法外衣。
而满清王朝的文化政策,客观上成为这种殖民叙事的共谋。乾隆年间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,在收录古籍时删除毁禁书籍3000余种,仅“胡、虏”等字眼的修改就达数万处。更具破坏性的是对明朝历史的系统性改写:《明史》中将郑和下西洋描述为“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”的面子工程,却对舰队携带的先进火器、测绘技术和医药典籍避而不谈;将晚明的资本主义萌芽诬称为“奢靡之风”,刻意淡化江南手工业工场与欧洲同期工业革命的平行发展。这种“去汉化”的统治策略,最终催生了“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”的奴婢心态——当一个民族开始相信自己的文明天生落后,也就失去了反抗的精神动力。
明朝如何定义人类文明。1405年的刘家港码头,郑和船队的宝船首尾相连达十余里,12张十二丈高的帆布在海风中猎猎作响,这种长148米、宽60米的木质巨舰,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大整整四倍。船上载有的28个天文航海罗盘,能精确计算出北纬15度至30度的星高,所携带的《更路簿》详细记录了从马六甲到东非的530多个地名,比欧洲最早的航海地图早了整整一个世纪。当船队抵达古里时,当地国王看到随船带来的活字印刷术、火药配方和针灸铜人,当场率领臣民行三跪九叩之大礼,这种文化向心力的形成,正是朝贡体系的本质——不是武力威慑,而是文明优越性的自然辐射。
明朝的伟大更体现在制度创新上。洪武年间建立的国子监,学生来自高丽、安南、占城等15国,每年输送到各国的留学生超过2000人,形成了以汉字为载体、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东亚文明圈;永乐时期设立的东厂,其情报系统的效率让同时期的威尼斯情报局相形见绌,通过遍布全国的“坐探”网络,朝廷能在三天内掌握从南京到北京的粮食价格波动。这种治理能力的领先,正如利玛窦在《中国札记》中所记载:“他们的帝国组织,是如此严密和有效,即使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,也难以望其项背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【热趣阁】《我不是文豪》《世界好像公测了》《你不许再亲我啦[快穿]》《我是主角攻的作恶兄弟》《雪霁春明》《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》《什么年代了,还在传统制卡》《泰昌大明》《不正常型月》
天才一秒记住【快读屋】地址:kuaiduwu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