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三国有座城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快读屋kuaiduwu.com

苏烈的选择是正确的。

他们是趁着张纯和张举造反,来大汉劫掠打草谷的。

不是来大汉硬碰硬占据大汉土地的。

对于乌桓人来说,劫掠一些汉人的女人、工匠和奴隶远比占据汉人的城池土地来的合适。

毕竟只会放牧的乌桓人,占据了城池土地也没有用处,他们并不会开荒种田。

虽然南下辽东郡没有完成既定的打草谷目标,但是苏烈还是理智的带着自己麾下的乌桓骑卒北返了。

苏广手底下虽然都是步卒,但还是追着乌桓胡骑的身后,朝北追去。

与苏烈的一战,苏广手底下也是死伤了一千余人。

除了当场身死的几百人外,还有五六百人受伤不能继续行军赶路。

苏广命人收敛了战死士卒的尸身之后,命前来运送粮草的马大将每个人都送回到了各自的家中。

其余的伤者不能奔波赶路的,苏广都带着安置在了附近的汶县县城当中。

汶县的县令,在听说乌桓胡骑大举南下的时候,就扔下全城的百姓和文武吏员弃城逃跑了。

所以苏广过来接管这个汶县县城,也是没有碰见什么阻力。

城内有吴敬留下的郡中吏员主事,暂时也不需要苏广投入太多的精力。

他将受伤的士卒都安置在汶县县城之后,短暂的休息了三日,补充了粮草军械之后。

立刻带着太史慈、徐荣等人追着乌桓人的脚步继续北上。

乌桓胡骑劫掠的差不多了,已是开始有撤离辽东郡的情况出现了。

这一路上,苏广在路上救济了不少流离失所的辽东郡百姓。

这些人都是被乌桓人劫掠,又因为粮食不足,给扔在路边自生自灭的。

苏广北上的步伐,被路旁的这些辽东郡流民所阻拦,变得更加缓慢了。

他一边救济着流民一边来到了安市城下。

安市城城内的县令,也是胆大之人。

乌桓胡骑刚走,他就敢出城熬粥赈济灾民。

苏广带着队伍刚来到安市城城下。

就看见安市城县令穿着一身农夫干活穿着的短衣,站在一个大的陶瓮后亲自为排队的流民分粥。

苏广身着盔甲,气质不凡的走来。

那有些消瘦的安市县县令一边给百姓分粥,一边轻声说道:“苏县令来的晚了一些,城内备好的粮草,都已被我分给这些遭了灾的庶民了,苏县令要是想治我的罪,还请让我分完这瓮粥饭……”

苏广闻言笑道:“你为我大汉县令,自有守土安民之责,如今城池未丢,你何罪之有啊?”

“城内粮草不济,耽误苏县令大军追敌,其罪一也……”

“哈哈哈,些许小事,不值一提,你安心赈济灾民,粮草之事,我自有办法!”

苏广朝着那有些消瘦的安市县县令摇了摇手,随后朝着身后的典韦高声喊道:“典韦!”

“在!!”

“带一队士卒,拿着我的名帖,去城内找大户人家借粮!”

“是!”

典韦得了苏广的命令,立刻带着一队士卒朝着城内走去。

那安市县县令见苏广如此豪气,也是将手中的大木勺交给了苏广带来的文吏手中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苏怀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快读屋kuaiduw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+
晚明海枭

晚明海枭

朱楼醉茶
明末什么最重要?钱财!有钱才能爆兵,有兵才能争霸。所以林海早早就确立了目标,先垄断马六甲海峡以东的海贸,再殄灭建虏、扫清流寇,捎带手在东瀛南洋搞搞殖民。当然,还要把半截入土的大明埋了,新的帝国就建立在晚明的坟场上,充分吸收这具腐朽躯体中所蕴含的养分。商帮行会、市镇经济、侈丽风俗、市井文化……当晚明社会的这一切和具有海洋基因的新生政权相结合,这将是一个不一样的帝国。
历史 连载 42万字
重生西班牙

重生西班牙

二氧硅
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欧洲新时代,半岛硝烟的西班牙该如何走出不一样的未来?
历史 连载 35万字
崇祯重振大明

崇祯重振大明

凤凰北斗
一个现代人穿越成为大明崇祯皇帝,重振大明朝的努力。以《崇祯长编》《崇祯实录》《酌中志》等为准,前期按真实历史上的时间线写。
历史 连载 138万字
穿越之富甲天下

穿越之富甲天下

大篷车
好吧,这是一个关于发财和美女的故事。嗯,确切点说,是在古代捞银子和泡MM的故事........
历史 连载 172万字
佣兵1929

佣兵1929

山有意
现代佣兵周文意外魂穿到民国学生周文身上。他利用穿越带来的一颗佛珠的神奇功能,再加上后世带来的经验、知识和技能。打造了一只武功高强、军事技术顶尖的佣兵团队。他带领这支佣兵团,历经中原大战、淞沪抗战、称雄上海滩。装备了当世最先进的各种武器,最后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。带着兄弟们杀鬼子......
历史 连载 541万字
亮剑

亮剑

都梁
版权信息书名:亮剑作者:都梁出版社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期:2017-04ISBN:978-7-5502-3495-6
历史 全本 52万字